要不要健脑?
两百多年前,人类经历了一场工业革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直至今天,这场革命对人类的体力到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突然之间,很多人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做在今天看起来绝对是超量的体力劳动了…… 结果呢?结果异常明显且又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的体力都变差了。几代人之后,绝大多数人若是有机会坐时光机穿梭回两百年前,干脆就是非弱即残,一定是那个时代里最令人看不起的所谓手无缚鸡之力之辈。
当然,这个事实一直很隐蔽,因为科技的发展,物资的丰富,医疗技术的进步,营养供给的充足,这一切都造就了另外一个结果,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加了,从十九世纪末差不多 30 岁不到,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接近 80 岁…… 谁会觉得现代人的体力比古代人差很多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让我们看看光谱的两端,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人的体力沉沦…… 另外一方面呢?有另外一群人却与此同时通过主动锻炼获得了古代人绝对不可能拥有的体力。
作为现代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能一口气做 20 个俯卧撑的,可能就属于至少前 20% 的人群了;古代人也许体力整体上比我们好,但,估计他们当中能一口气做 100 个俯卧撑的也并不是特别多…… 你能猜到现在世界纪录保持者能连续做多少个俯卧撑吗?1980 年,日本的吉田实(Minoru Yoshida)不停地做了 10,507 个俯卧撑。1993 年,美国的查尔斯·塞尔维齐奥(Charles Servizio)在 21 小时 21 分钟内做了 46,001 个俯卧撑……
不仅是体力的所谓极限在不停地被突破,更重要的是,虽然依然占总人口的比例极低,但,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其实是越来越多的人练出了越来越强的体力。
1908 年的奥运会马拉松纪录是 2 小时 55 分 18 秒。100 多年后的今天,新的纪录大约是 2 小时 2 分 57 秒,同样的距离少用了 50 多分钟,也就是说,时间缩短了 30%。100 年前,全球只有一个人能跑 2 小时 55 分 18 秒;哪怕是 3 小时 5 分钟,实际上也没几个…… 可现在呢?每年参加波士顿马拉松赛的选手大约有 3 万名,都是因为能超过最低成绩,3 小时 5 分钟,才得以参赛。
这就是那次惊天动地的工业革命在随后的时间里给人类体力带来的影响:
- 更大比例的人的体力变得越来越差(比如从 20% 增加到了 90%)
- 自主锻炼的人群比例越来越低(比如,从 20% 降到了 10%)
- 但,自主锻炼的群体中,更大比例的人获得了比过往更好的成绩(比如,从 20% 中的 20% 提高到了 10% 中的 80%)
- 自主锻炼的群体中,最佳成绩在过去万万不能不可想象(比如,4.6 万个俯卧撑)
- 第一和第二的距离在持续拉长,且足够令人震惊(比如,第二可能只能做到 2 万个俯卧撑)
以此为参照,再让我们想象一下人工智能的突然出现和迅猛发展会对人类的脑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正如工业革命之后生存必需对人类体力的要求越来越低一样,生存必需对人类脑力的要求其实也在持续降低。生物界统一的基本原则随时会在任何地方发挥作用:用进废退 —— 显然,这个原则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人类的大脑。
这不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特殊现象,这是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的趋势。过去的三五十年里,商品社会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被普遍应用的傻瓜化设计原则 —— 采用这个原则设计商品或者服务,不需要消费者学习,不需要消费者思考,它们都是拿来就可以直接用的东西,所以才是真正有潜力大卖的商品或服务。
现在,这个早已出现并发挥作用的趋势正在被人工智能无限放大 —— 因为人工智能降低了所有学习的难度…… 也就是说,哪怕迫不得已需要学习,哪怕迫不得已需要思考,也因为人工智能的加持而变得容易,换言之,学习成本和思考成本因此极大降低。用进废退,必须用只能进,无需用则自然废。
于是,人工智能出现与发展对人类脑力的普遍影响,其实是与工业革命对人类体力的普遍影响要么平行要么一致:
- 更大比例的人的脑力会变得越来越差
- 自主锻炼的人群比例越来越低
- 但,自主锻炼的群体中,会有更大比例的人能够获得了比过往更好的成绩
- 自主锻炼的群体中,最佳成绩在过去万万不能不可想象
- 第一和第二的距离在持续拉长,且足够令人震惊
其实,这样的趋势,在人工智能突然出现之前早就已经如此了。
2015 年,印度的拉吉维尔·米纳(Rajveer Meena)成为公认的纪录保持者,他背诵了 π 的前 7 万位数字,累计背诵时间长达 9 小时 7 分钟;而日本的原口彰(Akira Haraguchi)声称自己背诵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 10 万位数字,是 42 年前所有人背诵数字的近 200 倍。再比如,印度的维卡斯·夏尔马(Vikas Sharma)能在一分钟内计算出 12 个大数的根,每个数都有 20 到 51 个数字,根的范围从第 17 根到第 50 根不等,他的速度比许多人把数字输入计算器之后读出答案还要快。
记得住 π 的前 7 万位数字或者快速心算某个 51 位大数的第 50 根是超级脑力的惊人例子,就好像4.6 万个俯卧撑一样,能够让我们看到极限不断被突破的实例。但,这样的例子或多或少会让绝大多数坚定地自认为是普通人的读者或者听众感到淡漠,误以为跟自己毫无关系。
一旦养成习惯,健身只不过是生活里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即便是那些并没有健身习惯的人也知道自己未能养成的这个习惯事实上非常重要,没有人会执拗地认为健身有害从而反对健身。同样的道理,一旦养成习惯,健脑也只不过是生活里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并且相对于健身显然更为重要,无论有没有健脑习惯都不可能有人认为健脑有害因此需要坚决反对健脑。
要不要健脑和要不要健身一样,只能是个体的主动选择。号召大家健身的作用聊胜于无。只要到健身房里看看就知道了…… 早早养成健身习惯的人,哪怕没有健身房,哪怕不用交钱请教练,也一直在练,不练不行,谁都拦不住。而那些要在健身房里花钱请教练却又坚持不了多久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那些发现自己的身体竟然已经坏掉了才不得不去健身的人。
区别在于,身体变差了或者坏掉了很容易发现,可脑子变差了甚至坏掉了呢?对此人们往往无法自知 —— 当然,现在也没有足够的医疗技术与设备可以用来随时提醒。于是,健脑的人早早就开始健脑,一直健脑,拦都拦不住,而不健脑的人弄不好到死都不会想到过自己竟然有健脑的必要。
显然,我们有必要天天健脑,正如我们实际上有必要天天健身一样 —— 只不过人群中主动健身的占比非常低,且事实上越来越低。更为显然却竟然更多被忽视的是,健脑比健身更重要,哪怕不健身也要健脑,不是吗?当然,归根结底,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人生的一切,终归都是自己选的。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建立的健身习惯,往往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选择,而是父母的主动选择,因为那时他们尚不具备完善的主动选择能力。健身习惯越早建立越好。越是早期,习惯养成越是容易,与此同时,越是早期养成的习惯越是难以撼动。同样的道理,健脑习惯也是越早建立越好,可它和健身习惯一样,不大可能是孩子自身的主动选择,只能靠父母的主动。在这一点上,很显然,为人父母,越早觉醒越好。